當企業和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未到期的情況下,由企業提出解雇也就是解除勞動合同,是需要對被解雇職工進行經濟補償的,而這種補償并不是工資收入,也不是意外收入,那么,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 需要繳稅么?這個問題也許是很多勞動者所關心的問題,所以我們就通過一些法律知識一起去了解吧。
一、根據《勞動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
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二、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規定:
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三、超過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如果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在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以內,比如2. 5倍,就不會受十二年的限制,這時勞動者可以拿超過12個月的經濟補償金,這超過的部分就有可能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上,這部分還是要納稅。
計算方法為:扣除三倍后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 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個人繳稅月工資。再以個人繳稅月工資為基數按照稅法相關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按照上述方法計算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在支付時一次性代扣,并于次月7日內繳入國庫。但是個人按國家和地方規定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基金在計稅時應予以扣除。
所以,作為一種補貼性收入的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是不要進行繳稅的,這也是國家對于勞動者照顧補貼的一項措施,因為對于勞動者而言,被企業解除了勞動合同,很有可能就是意味著失業,而對失業后勞動者生活所需資金進行收稅,難免有點不適合。所以關于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 需要繳稅么 的問題上,答案是否定的。
終止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書怎么寫?范本是怎樣的?
哪些情況下企業解除勞動合同不用付賠償金?
2020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需要賠償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姻關系中合法權益有哪些
2021-01-17無效合同法官是否應當自動釋明
2020-12-14行政機關可以處理不履行行政協議義務行為嗎
2021-02-13兩人公司要成立股東會嗎
2021-02-07交通事故超過多長時間視為放棄訴訟
2021-03-21語言威脅恐嚇算不算違法
2021-02-01合同關系可否以侵權責任訴訟
2021-02-21撫恤金需要申請嗎
2020-11-16談法人型聯營合同終止后續法律問題的處理
2020-11-16醫療服務合同的賠償責任是怎樣的
2020-12-12住宿時顧客車輛被盜老板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12不可抗力發生時索賠的處理原則
2021-01-18信用卡違約金按天算嗎
2021-01-03反訴是否需要舉證期限
2021-02-13被贈與房產的人還能申請兩限房嗎
2020-11-19集體合同的訂立主體是公司嗎
2021-02-03主張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有時效嗎
2021-03-04投保時一定要注意保險的法律責任問題
2020-12-17保險公司拒賠理由莫名其妙 無法代位追償
2020-12-27哪些事故保險公司墊搶救費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