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主體
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主體,僅從法律規定的字面含義來看十分明確,為轉讓出資股東以外的其他股東。但在實務中會產生下列問題:
1、數個其他股東同時主張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處理。
對此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案:
一種是讓數個主張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東平均受讓;另一種是讓數個主張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東按出資的相對比例受讓。如甲、乙、丙、丁分別享有某公司40%、30%、20%和10%的股權,現甲對外出讓股權,乙、丙、丁均主張優先購買。
按第一種方案,甲、乙、丙均能購買甲1/3的股權,即13%股權;按第二種方案,在甲出讓出資后,乙、丙、丁的出資相對比例為50%、33.3%、16.7%,他們可按此比例購買甲的股權,分別購買20%、13.3%、6.7%的股權。兩種方案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前者較為充分地體現了股東身份地位上的平等性,但導致出資與權利享有的不平衡;后者較為充分地體現了股權的平等性,嚴格遵循了“一股一權”原則,但擴大了股東間出資比例差異。解決該爭議,有必要深入考察股權的性質和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淵源。關于股權的性質,理論上有所有權說、債權說和社員權說等幾種學術觀點。目前比較流行且廣為接受的是社員權說,認為股東出資創辦作為社團法人的公司,成為該法人成員,因而取得社員權。社員權的客體表現為財產利益和對公司經營管理的參與利益。[2]股東優先購買權,是為保持公司的人合性和公司的穩定性而設置,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它應被視為主要是基于股東身份而派生的一種法定權利。優先購買權行使的一個基本規則是,它針對其據以形成的原權利所及全部范圍而行使。股權所及范圍是公司的全部資產,而不是部分資產。故處理數個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內部沖突,采第一種方案,即判令其平均受讓更為合理。
2、視為同意對外轉讓出資股東的股東優先購買權。
據《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享有優先購買權的股東實質上包括兩類:第一類是原同意對外轉讓出資的股東;第二類是不同意對外轉讓出資又未購買出資的股東,即視為同意對外轉讓出資的股東。
承認第二類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單純從《公司法》第三十五第三款規定推導是能夠成立的,但結合該條第二款中“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之規定分析,便會發現其中的矛盾。該類股東應當購買而拒絕購買的行為,應認定為其以行為方式放棄優先購買權的意思表示。在事后股東對外轉讓出資時,該類股東如果能夠繼續無條件享有股東優先購買權,實質上賦予其一個本已被其放棄的權利。這在理論上是法律規范的內在沖突;在實踐中,將給轉讓出資股東不當增加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通常第二類股東購買轉讓出資的意愿較第一類股東更為強烈。轉讓出資股東一般在其不購買后,才可能向外尋求受讓人。一旦該類股東反悔,以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名義要求購買轉讓出資,將使轉讓出資股東與第三人的交易無效。當然,該類股東當初拒絕購買,可能是受轉讓條件因素的影響。該類股東在某個轉讓條件下拒絕購買,并不意味其在更優惠條件下也會拒絕購買;反之如事后轉讓出資條件更為苛刻,據“舉輕以明重”原則,可以推定其也會拒絕購買。所以筆者認為,視為同意對外轉讓出資的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應是附條件的,條件為:某股東對外轉讓出資條件低于其原來與該類股東商談的轉讓出資條件。如符-合則可以行使;反之,則因為其先前以行為方式作出的默示放棄而不能行使。
3、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與“禁止一人公司”原則的沖突及解決。
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可能最終使公司成為一人公司。在我國除了國有獨資公司、外商獨資公司外,對其他形式設立的一人公司均采取禁止態度。這一規定主要體現在《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一款:有限責任公司由二個以上五十個以下股東出資設立。那么,當某個股東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可能導致一人公司出現時,其該項權利應否承認?這需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禁止一人公司”原則面臨著動搖。我國與此相關的規定源于大陸法系傳統上對法人作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的概念劃分。近年來,法人的社團性不斷面臨著立法實踐的挑戰。法國1985年第85-697號法律規定:“公司得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依一人的意志而設立。”德國1993年修訂的《有限責任公司法》第一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依照本法規定為任何法律允許的目的,由一人或數人設立。”歐盟“第12號指令”第4條明確規定,一人股東享有一般股東會的職權。[3]其次,《公司法》第二十條是關于公司設立的規定。對于設立后由于投資者減少、資本集中而形成的一人公司,在《公司法》中并無明文規定。在“公司解散事由”的相關規定中,沒有“股東減少至一人”的規定。且有關法律允許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通過資產轉移而成為一人公司。于是有許多學者主張認為,我國允許設立后的一人公司存在。[4]第三,“禁止一人公司”原則很容易被規避。可能因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而成為獨立股東的股東,只要將其極少部分出資轉讓給另一名投資者(名義股東)就可以順利規避。如果以可能出現一人公司而否定股東優先購買權,實際上是逼迫受讓股東去規避法律,除了徒增其手續外,并不能實現預期目的。綜上,筆者認為,在我國法律未確認一般形式的一人公司法律地位之前,“禁止一人公司”原則與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沖突還是客觀存在。司法過程中并不能武斷地否定前者或后者。但根據對該沖突的宏觀把握,應在承認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前提下,通過解釋法律或變通措施解決“禁止一人公司”原則的突破問題。
二、同等條件的確定
股東優先購買權與其他優先購買權的基本行使規則是一致的,均為優先購買權人在同等條件下較之第三人優先購買。該規則體現出的優先購買權人與所有權人間的利益平衡點為:優先購買權人僅能得到交易機會的保護,不因其優先購買權而得到交易中的優惠;所有權人僅受交易對象選擇的限制,不因存在優先購買權而使其所有物變現價值受損。這是確定優先購買權中同等條件的基礎。
許多文章在述及同等條件的內涵時,都提出有絕對等同說和相對等同說的爭議,并較為一致地傾向于后者。[5]否定絕對等同說的主要理由是,一些第三人能夠提供的條件或所有權人向第三人出售標的時所考慮的因素,優先購買權人客觀上無法提供或滿足。該情形下,將同等條件理解為相對一致并無不妥。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優先購買權人恰恰能夠全部提供第三人所提供條件的情況并非不存在,該情況下持絕對等同說似乎更加符-合立法原義,且便于確定。在此,筆者絕無標新立異以求折衷的故意,只是發現兩種學說確實是針對不同情況而言的,本身并不存在爭議,可以被視為相同法律條款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理解與適用。實踐中,經常可以見到徑直判決優先購買權人按照出讓人與第三人間合同進行優先購買的案例。也就是說,對于同等條件,應盡量確定為絕對一致的條件,如確有必要才可以確定為相對一致的條件。當然,無論以哪種方式確定同等條件,都應主要是指價格的同一。[6]交易條件中,除價格條款外,還有履行期限、付款方式等必要條款,后者不應苛求同一。如出讓人基于對第三人的信任,同意第三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分期付款或同意先交割后付款。在優先購買權人主張優先購買時,顯然不能照此辦理,而應根據交易慣例和保障出讓方實現交易利益的原則重新確定。
確定相對一致的同等價格,通常按照折算法和市價參照法進行:首先將出讓人同意相應轉讓價格時所考慮的其他因素折算成金錢;如這些因素是人情、關系等無法折算的因素,則按市場價格確定。這里面有一系列實踐問題需進一步明確:1)哪些因素可以折算。通常認為,經濟往來因素是可以折算的,如第三人曾借錢給出讓人未收利息,該利息就可折算入售價。但這種經濟往來應具有不特定性,是普通人之間都可能發生的。如第三人為出讓人提供了一個交易機會使其賺取了較為豐厚的利潤,這種經濟往來因不具有普遍性,故不能折算只能視為人情。2)對非優惠價格能否折算其他因素。筆者認為,出讓人原定的轉讓價格和其考慮的其他經濟因素應一并視為他的交易獲益,都應予以充分保護。市場交易中交易方以高于市場價進行交易亦是允許的。不過,在此情形下,應對其他經濟因素的折算作出合理的限制,如不明顯地超過市場價或不超過市場價的一定比例,防止出讓人與第三人借此哄抬售價,不當設置優先購買權行使的障礙。3)確定市場價格的基準時間。由于市場行情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用市場價格確定同等條件時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是以出讓人與第三人訂約時的市價為準,還是以優先購買權人主張優先購買時的市價為準。以訂約時市價為準,將為股東優先購買權人提供一個投機的機會,股權升值他則主張,股權貶值他則不主張,這超出優先購買權制度設置的原旨,且將使第三人處于股權貶值受損、升值無法獲益的風險之中。以主張時市價為準,似乎更能實現優先購買權人、出讓人和第三人間的利益均衡。當股權升值時,優先購買權人極可能不主張,出讓人與第三人的交易便獲得較大的穩定性,即便優先購買權人主張,第三人可就升值部分要求出讓人承擔損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子一般多少年拆遷
2021-03-13比特幣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2020-12-11交通事故死亡賠償城市與農村標準各是多少
2021-02-28哪些是夫妻共同財產,哪些夫妻各自財產
2020-12-27孕婦可以去監獄探監嗎
2021-02-01口頭贈與需要證明嗎
2020-11-10短信可不可以作為離婚證據
2021-02-22婚姻自由的原則有哪些
2021-01-29夫妻雙方怎樣做能不承擔對方債務
2021-01-13轉繼承怎么處理
2020-12-21已取得預售還可以做在建工程抵押嗎
2020-11-19房屋裝修拒不履行裝修合同怎么辦
2021-03-26采購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1-01-03保姆哭訴遭女藝人打罵,構成侵權嗎
2020-12-27集資房是什么意思
2020-12-13勞務合同人身損害是否給予賠償
2021-03-11勞動人事爭議是一裁終局嗎
2020-11-23被燙傷意外險是否應該賠償
2021-02-21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1-01-16代位追償權的實現影不影響保險公司理賠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