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侵權人身損害訴訟時效是多久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 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我國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適用特殊規定,而不適用《民法通則》二年的普通訴訟時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二、環境侵權的性質
(一)環境侵權的客體
呂忠梅教授在《環境法的新視野》中寫到:“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是由生存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權利,環境權不是公民個人對其擇住環境的占有、使用、處分權,因而,不是財產權。環境權也不是要求他人不直接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權利,因而也不是人格權。環境權始終以環境作為權利媒體,要求實現人類價值觀的徹底轉換,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新型權利。”
(二)環境侵權的主體
有的學者在概念中明確環境侵權的主體是行為人;有的直接以公民、法人冠之;有的則沒有指出侵權主體。筆者認為侵權主體應當明確:即公民、法人、其它組織或國家。
(三)環境侵權的受害主體的問題
受害主體可以理解為公民法人,并且僅指當代人,那么,在當今時代,國家是否可以作為環境污染案件的受害主體,是否具備原告資格。近年來,我國已經出現多起海洋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案件,與其他民事案件不同,其原告都主要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和受污染損害單位與個人一起向污染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國家作為環境污染案件原告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99年修改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二款:“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時效時辦理案件的主要依據,相關的當事人在受到環境侵害時,我國的法律規定這類人的訴訟法律時效為三年。保護我國相關的受到侵害的個人,依法對這類違法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相應的訴訟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環境侵權責任認定有哪些基本規則
發現環境侵權怎么維權
環境污染司法解釋2020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展疫苗臨床試驗應當經過哪個部門批準
2021-03-02合同債權的訴訟時效問題
2020-11-25家庭暴力案例
2021-02-27情侶同居算非法同居嗎
2021-02-13交通事故認定書出來后對方申請復核影響拿車嗎
2021-01-12轉載侵權責任是什么
2021-02-04離婚協議滿三年了還能追溯嗎
2021-02-03城管強制拆除違建程序是什么
2021-03-04春季要如何購房
2021-01-02普通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2021-01-20勞動關系結束還能起訴嗎
2021-01-16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
2021-03-16人壽保險的理賠時間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2人壽保險合同生效后還能變更嗎
2020-11-29無證駕駛撞死人無力賠償告保險公司可以嗎
2021-02-13公司裁人是按照交的保險賠償嗎
2020-12-23車保險單寫錯了怎么辦
2021-03-22人壽保險受益人包含有哪些
2021-01-08保險法司法解釋一有什么內容
2021-02-05運輸工具保險的險種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