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著作權保護的特點,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分為以下幾步:
1.對原告作品的分析
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采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告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還涉及到權利的有效性問題。一部擁有有效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下述條件: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具備獨創性;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樣,被告當然未侵權。如果原告作品同時符合上述條件,則該作品享受著作權法保護。
2.對被控侵權作品及被告使用方式的分析
對被控侵權作品的分析,可適用以下兩個標準:一是“接觸”,即接觸前一作品的機會;二是“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其中,后者是認定的重點。在認定原、被告的作品是否“實質相似”時,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認定原、被告作品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方面也有過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在《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書侵權糾紛案中,通過肯定被告作品的獨創性,即否定被告作品與原告作品間的實質性相似,從而判定被告未侵權。如果被告的行為屬于使用作品的行為,那么,就需要對被告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對“使用方式”規定了不同的含義。
如在專利法中指的是“實施”,即將某項專利運用于產業,按說明制造出相同的產品或者使用相同的方法;與之相對立,在著作權法中指的是“復制”,即以印刷、復印等方式將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當某一客體(如實用藝術品或外觀設計作品)受到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不同角度的保護時,尤其應注意區分“實施”與“復制”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
對于“復制”這種最普遍的使用作品的方式,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于著作權法所指的“復制”。由此可知,在我國,將平面作品以立體形式再現不構成對平面作品的侵權。
希望通過上面的內容您能對版權責任劃分的標準的一些相關的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開發商抵押回遷房構成詐騙嗎
2020-11-26計算機軟件訴訟包括哪幾類
2020-12-09商事審判中幾個法律適用問題
2021-03-12有限合伙企業入伙與退伙的特殊規定
2021-01-16住宿時顧客車輛被盜老板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12拆遷安置協議書怎么寫
2020-11-16人壽保險的受益人如何確定
2021-03-11合同中怎樣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
2020-12-03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初探
2021-01-25航班延誤保險賠償問題
2020-12-20交通事故中一方逃逸保險公司應怎樣賠償
2021-01-05投保人在法律上有什么規定
2020-11-22車上人員責任險常見問題
2020-11-29允許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有哪些好處
2021-01-29再保險公司概述
2021-02-12職場新人宜買短期險
2020-11-14農用土地轉讓流程是什么
2020-11-28土地轉讓合同糾紛案例
2021-03-12土地流轉的主要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1-01-03營業房拆遷和住宅拆遷補償一樣嗎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