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溫江區律師 蘭山區律師 建水縣律師 壽光市律師 安吉縣律師 新寧縣律師 荔城區律師
根據我國稅法的相關規定,股權在轉讓過程中,不管轉讓方是個人還是企業,都需要繳納一定的稅費。但是如果轉讓方是企業,涉及稅費的種類就會比較多。那么,企業股權轉讓需交哪些稅?下面就將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大家可以往下閱讀了解一下。
企業股權轉讓需交哪些 稅
(一)內資企業轉讓股權涉及的稅種公司將股權轉讓給某公司,該股權轉讓所得,將涉及到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契稅、印花稅等相關問題:
1、企業所得稅
(1)企業在一般的股權(包括轉讓股票或股份)買賣中,應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118號,廢止)有關規定執行。股權轉讓人應分享的被投資方累計未分配利潤或累計盈余公積金應確認為股權轉讓所得,不得確認為股息性質的所得。
(2)企業進行清算或轉讓全資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業時,應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的通知》(國稅發(1998)97號,廢止)的有關規定執行。投資方應分享的被投資方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余公積應確認為投資方股息性質的所得。為避免對稅后利潤重復征稅,影響企業改組活動,在計算投資方的股權轉讓所得時,允許從轉讓收入中減除上述股息性質的所得。
(3)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45號)第三條規定,企業已提取減值、跌價或壞帳準備的資產,如果有關準備在申報納稅時已調增應納稅所得,轉讓處置有關資產而沖銷的相關準備應允許作相反的納稅調整。因此,企業清算或轉讓子公司(或獨立核算的分公司)的全部股權時,被清算或被轉讓企業應按過去已沖銷并調增應納稅所得的壞帳準備等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數額,相應調減應納稅所得,增加未分配利潤,轉讓人(或投資方)按享有的權益份額確認為股息性質的所得。
(4)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所得或損失是指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的收入減除股權投資成本后的余額。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所得應并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5)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而發生的股權投資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但每一納稅年度扣除的股權投資損失,不得超過當年實現的股權投資收益和投資轉讓所得,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2、營業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權轉讓有關營業稅問題的通知》(財稅191號)規定:
(1)以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入股,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征收營業稅。
(2)自2003年1月1日起,對股權轉讓不征收營業稅。
3、契稅
根據規定,在股權轉讓中,單位、個人承受企業股權,企業的土地、房屋權屬不發生轉移,不征契稅;在增資擴股中,對以土地、房屋權屬作價入股或作為出資投入企業的,征收契稅?!?/p>
4、印花稅
股權轉讓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或托管的企業發生的股權轉讓,對轉讓行為應按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3‰的稅率征收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
二是不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或托管的企業發生的股權轉讓,對此轉讓應按1991年9月18日《國家稅務總關于印花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解釋和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號)文件第十條規定執行,由立據雙方依據協議價格(即所載金額)的萬分之五的稅率計征印花稅。
(二)內資企業股權轉讓的所得稅處理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18號,廢止)的規定:
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所得或損失是指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的收入減除股權投資成本后的余額。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所得應并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被投資企業對投資方的分配支付額,如果超過被投資企業的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余公積金而低于投資方的投資成本的,視為投資回收,應沖減投資成本;超過投資成本的部分,視為投資方企業的股權轉讓所得,應并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綜上所述,就是關于企業股權轉讓需交哪些稅相關內容的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由此可見,轉讓方是企業就會涉及到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等多種稅費,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稅費,依法繳納稅費才是企業職責所在。如果大家還有其他方面的問題需要了解,可以咨詢律霸的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2021-01-15正規借條范本該怎么寫
2021-01-31資產拍賣程序的中止和終止
2020-11-30丈夫因無性婚姻鬧離婚 起訴能否判離
2021-01-05冷暴力婚姻要不要結束
2020-11-16合同約定復利計算利息到期不付可以要求支付嗎
2021-03-24治安案件金額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1-12買集資房需要看對方什么手續
2020-12-24勞動合同可以自由約定條款不,以約定哪些條款
2020-11-25員工調崗通知書
2020-12-15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仲裁委員會裁決或不予受理通知,向人民法院起訴,可否將仲裁委員會列為被告?
2020-11-21產品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2020-12-15產品責任險與職業責任險的區別詳解
2021-01-21產品責任保險賠償處理
2021-02-09保險人未明確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無效
2020-11-20道路交通事故認定與保險合同條款解釋發生沖突應如何解決
2021-01-16保險合同怎樣生效?
2020-12-13未事先告知投保人的遲延生效條款不生效
2020-11-23自家車被撞 反要賠對方
2021-01-22高空拋物砸破天窗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