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是指哪些民事權益受到侵害可以請求獲得賠償精神損害。在確定其范圍時應從維護人身權利和人格權這兩個方面出發,而我國的立法也是依照以上兩方面對其加以確定。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自然人因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人格就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和價值。人格權就是指與特定民事主體的人身不能分離的固有的人格利益,當其被法律確認為民事權利時,就是人格權。而人格權的保護有精神利益型(如賠禮道歉等),也有經濟利益型(如賠償財物等),通常我們對精神損害賠償中的賠償范圍都以《》中第120條中所規定的人格權為依據,在《解釋》中對人格權的保護作了較大的完善,從人格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上進行了全面的保護?!督忉尅分械谝粭l第一款第二、三項中的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肖象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表現為人格的社會屬性,而物質性人格權是它們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它一旦受到損害往往是難以補救的。例如生命的死亡和身體健康造成了殘疾等。雖然這方面的損害在以往的法規中也有所保護,如《道路的處理辦法》及一些行政上的法規等,都作了有關補償的規定,但這是比較特別的,都不帶有普遍性,況且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和現有的判例中也沒有對此明文寫出“賠償精神損害多少……”等,這確是一個令人感到比較尷尬的現象,而現實辦案中,人民群眾也反映較為強烈,原、被告雙方的矛盾也特別的尖銳,為達到“雙滿意”或避免當事人無謂的投訴,法官往往為此費盡口舌的作雙方當事人的解釋工作,但是死者的家屬都是忿忿不平的,這不知是司法界的悲哀還是作為法官的悲哀另外在《解釋》中對人格權作了擴張,其將身體權作為一獨立的人格權利,從以往的民法中的生命健康權中單獨提取出來,使得一些在健康權中難以確定的侵害行為得以制裁,如強行紋身、偷剪法辮、強制抽血等等。這些均侵害他人身體權。
(二)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人格利益的侵權行為。
這一點是基于《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民事權益包括了公民的權利和利益,而公民的隱私應視作為公民的一項公民的合法權利。在以往是作為名譽權的一個內容來給予保護,但是隱私權對比名譽權而言確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一面,如以及民訴法、刑訴法中也列出了涉及有關個人隱私、國家秘密、企業的商業秘密等案件不公開審理的規定。這就很明白的看出來,在法律上公民的隱私始終是在無形中給予了一定的保護,但這些保護是不周延的,只有明確地將隱私權納入民法的保護范圍,使它成為受法律保護的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才能使其得以充分的保護,隱私權和名譽權應該是并列的。那么何為隱私權如何才能確定其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呢“隱私權”的概念至今在國內外的理論界仍有不少爭論,其中最早是美國的一些學者認為它是“不受旁人干涉、搞擾的權利”、“獨自一人享有的權利”…,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學者將其說是“個人情報保密權”,其內涵是“保持作為人的尊嚴與作為獨立自主的人格來自由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所必不可缺乏的東西”……。而我認為,要確定隱私權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何謂“隱私”,所謂“隱私”就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所以,我們可以將“隱私權”定義為: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為他人得知的并客觀存在的個人信息情報的秘密人格權。若需確定其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這要從侵害方是否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并對他人進行里侵害,造成他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等方面給予考慮。通常我們可以從侵害人的行為是否有違反公序良俗這方面給予衡量,如挖別人的祖墳、在他人婚宴進行中播放哀樂、在公共浴室私設微型錄像機進行偷拍(這在省也曾出現這類案件)……等等有違公共道德的行為皆可認作其侵害他人權益,有違公序良俗的行為。
(三)特定的身份權利受到侵害,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在我們的民事法律體系中,身份權利其包含有特定的人格和精神利益。這一種特定的人格和精神利益通常表在婚姻、家庭關系中。如夫妻關系、母子關系、父子關系等等。而對這一種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關系造成嚴重傷害,同樣是一種精神傷害,其監護人有權對這種非法侵害提起訴訟,并請求給予精神損害賠償,這是從單純的人格權利向特定人格和精神利益的特定身份權利的延伸。
(四)對人格利益的延伸保護。
《民法通則》中稱,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自然人死亡后,其主體資格就隨之消亡,所以他的人格權也就無載體了,但由于此人有其近親屬存于世上,對死者的人格要素對于在世的近親屬仍有一定的影響。這體現在其近親屬對死者的崇敬、懷念及敬仰等一系列的精神寄托,而對死者的聲譽、名聲等人格的詆毀,都對其在生的近親屬造成一定的痛苦,對這類特定的人造成侵害。例如在《荷花女》小說連載的侵權案中,作者對女主人公“荷花女”的某些描寫是對“荷花女”生前的名聲造成一定的毀壞,導致其在生的母親精神受到打擊,一病不起而住院治療。為此事,其母訴至法院,經法院審理判令侵權者魏*林及《今晚報》敗訴。這就是典型的侵犯他人的人格利益并且對人格利益保護的一種延伸。因此,對死者的人格侵害實際上是對其仍生活著的近親屬的一種人格尊嚴及精神利益的侵害。這類案件判侵權方敗訴,實質上也是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的表現,這是符合我國的立法精神的。
(五)對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財產權利的保護。
通常,精神損害賠償是針對人格權和身份權受到侵害而言,但在某些特定的物品,對于持有者具有特殊的意義,是持有者的一種精神寄托并賦予它人格的象征意義。而由于侵權方的行為導致此物件的永遠滅失或損毀,這侵權人的行為也是對物品持有者在精神上的一種損害,例如:照像館不慎遺失顧客僅有的一張已逝世先人的遺照,令此人深受打擊,極為悲痛。這不能以財產的有形損害而論,倘若以照片的物質價值而賠償受害方一元幾角的話,這絕對是有悖公理的,所以當持有者對此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法院應予受理,并對為此而在精神上受到傷害者給以適當的補償和撫慰,同時也給有過錯者予適當的懲戒。但我們在對其認定要從嚴掌握,慎重對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費用支付原則是怎樣的呢
2020-12-25公司犯罪法律顧問承擔什么責任
2020-11-26貴州安順車禍傷殘評定為十級的應陪償多少錢
2021-01-31交通事故新規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0把自己的孩子送養出去犯法嗎
2020-11-20法院違法審理案件怎么找證據
2021-03-06醫療事故賠償行政調解申請書
2021-03-14患病醫療期辭退如何賠償
2020-12-05最新(2008)勞動合同范本
2020-12-19雙方在什么條件下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28學生實習期受傷是工傷嗎,學生實習期受傷誰來擔責
2021-02-27倉管員不愿調崗當送貨員,用人單位是否可以解雇呢
2021-02-25勞動爭議案件舉證指引最詳細
2020-11-15勞動訴訟的審理程序是什么
2021-01-09購車險小心“高投低賠”
2020-12-17一起保證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12詳解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費用問題
2020-11-26患抑郁癥自殺能獲得意外險理賠嗎
2021-03-21保險代位追償權如何轉移
2020-11-27拼車一族該如何購買有效的保險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