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條 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
【釋義】本條是對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職責及其合法權益的保護的規定。
目前,一些會計機構、會計人員迫于種種“壓力’不依法履行會計職責的情況和一些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會計職責遭受打擊報復的情況非常普遍。人們稱這種現象為“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以表示對這種被扭曲的社會現象的義憤,希望加強法制建設,扭轉當前會計工作秩序混亂的局面,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為此,本條對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職責及其合法權益的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一、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
眾所周知,法律是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體現,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各政黨、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和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這是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必然要求。
《會計法》是調整會計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由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于1985年1月21日通過;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于1993年12月29日修改;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于1999年10月31日重新修訂。這次修訂,總結了我國以往會計工作的實踐經驗,借鑒和吸收了國外規范會計行為的成功做法,補充、完善了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基本制度和規則,強化了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責任制,增強了會計人員的資格管理,加強了對會計活動的制約和監督,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是目前我國規范會計行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文件。現行一切規范會計行為的法規、規章、制度、辦法等,都必須以修訂后的《會計法》(本法)為依據進行清理或者重新修訂,都不得與本法的規定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都必須依照本法辦理會計事務。這是實現本法立法宗旨的前提。
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作為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主體,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既是其法定職責,也是其法定權力、從責任的角度講,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有義務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不得違反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從職權角度講,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有權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一切干擾和阻礙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有權予以抵制。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嚴格按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會計法各項規范的基本出發點,也是為單位的經營管理、業務活動和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以及為投資人、債權人等提供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的重要保證。為了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一方面,會計機構、會計人員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嚴格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做到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單位負責人要支持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目前,會計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會計資料失真等問題,有些是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造成的技術上的差錯,但是更多的是單位負責人為了小團體或者個人的利益,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篡改會計資料造成的。這是當前危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嚴重問題,必須依法加以解決,以強化對會計行為的法律約束。為此,本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這里講的會計憑證,是指記錄經濟業務發生和完成情況,明確經濟責任,作為記帳依據的書面證明。會計帳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相互聯系的帳頁組成,用以序時地、分類地、全面地、系統地記錄和反映有關經濟業務的會計簿籍。財務會計報告,是指根據會計帳簿記錄和有關會計核算資料編制的反映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報告文書。其他會計資料,是指除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財務會計報告外的其他記錄和反映單位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的書面會計資料。
這里講的偽造會計憑證,是指以虛假的經濟業務為前提,編制會計憑證,以達到以假充真、騙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如明明是違反國家規定私分錢物,卻以勞務費名義編制會計憑證報帳等。變造會計憑證,是指利用涂改、挖補或其他方式改變會計憑證的真實內容,以此達到謀取私利的行為,如將原始憑證中的數量、單價、金額進行涂改,使原始憑證反映的經濟業務與實際情況不符。偽造、變造會計帳簿,是指不依法設置和使用帳簿,利用帳外帳、不按照要求記帳,或者對內對外采取不同的計算口徑、計算方法、計算依據登記帳簿等非法手段,以達到隱瞞收入、偷漏國家稅收等非法目的的行為。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是指用不真實的會計帳簿記錄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是一種嚴重危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欺騙行為。
本條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作出禁止性規定,既是對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支持,也是對干擾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違法行為人的警告和約束,有利于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從根本上解決會計資料失真問題。如果有人置國家的法律于不顧,繼續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將受到法律的追究。
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
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法律賦予會計人員的職權。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會計人員辦理會計事務處于各種不同經濟利益關系的焦點,常因為履行職責不能滿足某些單位或者個人的不合理要求而遭致單位負責人的“不滿”和得罪某些職工。因此,工作受刁難、阻撓、甚至遭打擊報復的情況相當普遍,如有的被調離原工作崗位,有的被“炒魷魚”等等,不僅影響了會計工作正常進行,甚至對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由于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的手段很多,而且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會計人員很難自我保護。針對會計工作中的這一現實問題,為了加強對會計人員的保護,本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本法第四十六條更進一步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會計人員受到打擊報復,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請求保護,并要求有關部門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予以懲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13-10-25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二號
2009-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關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的決定
2009-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1995-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99)
1999-08-3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老干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
1980-09-29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1-04-03臺灣省出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協商選舉方案
1997-05-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
1999-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虛開、偽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決定
1995-10-3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
2002-12-28出版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條例(2019修正)
2019-05-30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工傷保險條例(2010修訂)
2010-12-20國務院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
2013-08-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6-08中華人民共和國第634號國務院令
2013-01-30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6-28太湖流域管理條例
2011-09-07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
2010-11-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
2010-10-27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
2010-07-05國務院關于做好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