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補償金月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后工資?
是稅后的應得工資。《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如上規定,經濟補償基數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計算(超社平工資3倍的按3倍計)。這里的工資是應得工資還是實發工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對此進行了明確: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大家看到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是“應得工資”。
勞動者每月應得工資與實發工資的主要差別在于各類扣款和費用。應得工資:指未扣社保、住房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的所有應發工資總和;實發工資:指實際到手的工資,即已扣稅、社保費、公積金等費用。由于用人單位代扣的社會保險費、稅費、其它扣款等均為個人勞動所得的組成部分,用人單位只是承擔代扣代繳義務。因此,所扣除的部分實際上是勞動者的工資,該部分款項應當計入工資性收入,在計算經濟補償金時應當以稅前的、未扣社保等費用的工資作為計算基數。
實踐中也有一些案例裁判結果中按照實發工資計算經濟補償金,這種情況出現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1、勞資雙方應發工資數額未約定,難以確定具體數額;
2、裁判者圖省事,實發容易計算;
3、對法律規定理解上的偏差。
經濟補償金對于單位來說,是存在違法行為時才應該支付的費用,如果單位合法的解除員工,在和員工訂立勞動關系的時候,簽訂了勞動合同,所有行為都是合法時不用支付費用。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離職是否有經濟補償金?
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有哪些
主動辭職離職的有無經濟補償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監察委員會辦了錯案怎么申訴
2021-02-16股權轉讓需要到現場嗎
2021-03-22我國對支票為何不設定保證的規定
2021-03-17擔保抵押到終審要多久
2021-02-22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提高注冊資本嗎
2021-03-13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哪些
2021-01-31勞務派遣合同的必備條款
2020-12-05公司倒閉員工賠償款不足怎么辦
2021-02-26疫情單位要求在家休息有工資嗎
2021-03-18向壽險公司索賠時注意什么
2020-12-15產品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2020-12-15如何在保險公司辦理理賠手續
2020-11-17保險法律法規有哪些,如何實施
2021-02-16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是怎樣的
2021-02-20夫妻戶口不在一起,拆遷時雙方都能享受嗎
2020-12-28異地購房應考慮哪些問題
2021-02-07新鴻基9.5億參與舊城改造
2020-12-03房屋拆遷評估價格不合理怎么辦
2021-01-12舊城改造可以強制性拆遷嗎
2021-02-22河道整治要求拆房,河道多大范圍內的房屋必須拆遷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