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法制定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于保護處于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于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后或是終結后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于,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二、《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
①充分體現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
②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③規定統一的基本標準和規范;
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
這一指導思想保證了《勞動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審議通過,并于2008年1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被俗稱為新“勞動法”。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制度做了進一步完善。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確定了勞動關系后雙方都是需要簽訂勞動合同的,同時在勞動合同中也是會寫明勞動關系的具體期限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勞動者要解除勞動合同需要提前三十天以書面形式同時用人單位,如果是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則需要按照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
勞動法辭退員工規定有哪些
勞動法高溫補貼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隱名股東合法嗎
2021-01-24減資和股權變更能否同時做
2020-11-11公司法股東會決議效力如何規定
2021-01-28刮蹭隔天報案有效嗎
2021-02-26無證駕駛跑了會有什么處罰
2020-12-22聯營企業適用破產法嗎
2021-01-25房屋整改延期如何理賠
2020-11-10贍養費能訴前提前支付嗎
2021-02-28江蘇省高院管轄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有什么范圍
2021-03-13抵押貸款要壓房產證原件嗎
2020-11-13公司法人有什么權利,哪些人不得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2021-02-14房地產業的發展商與投資商的區別
2020-12-08簽訂勞動合同訴訟時效怎么算
2021-03-19解除合同經濟補償應該如何支付
2021-01-06工會要做哪些工作
2021-01-16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仲裁申訴時效如何計算?
2021-02-25產品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2020-12-15農村居民應該怎樣主張以城鎮居民標準賠償
2020-11-22保險加保保全什么意思
2021-01-17航空貨物運輸險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0-11-14